`

从车站卖报点看推荐与个性化推荐

阅读更多

 

 

前两天团队讨论了什么是推荐、什么是个性化推荐。关于这,大家有的顾名思义、有的引经据典。当然都能够较好地解释上面这两个概念。这里,我则试图从现实现象中去理解什么是推荐、什么是个性化推荐。

开始啰嗦了:

这次请假去外地,在火车站的一个卖报点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这个摊位除了报纸,还有杂志、书籍等。此外,很多人在买报的时候都不只买一份,基本上是两份起。

现象一:

经过我长达一个小时的观察,有两份报纸同时被买的次数最多,一份是《参考消息》,一份是《环球时报》。我想,这个现象与我们推荐的理论完全吻合。而且卖报点的这两份报纸也是放在一起的,更绝的是这两份报纸价钱:《参考消息》0.8/份,《环球时报》1.2/份。我想现在大家出门一般很少带毛毛钱了吧。所以,卖报人的意图十分明显,当然效果也相当不错。

不错,上面的现象就是我们在推荐中最常使用的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

现在我们回到本质的问题,这个卖报点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最大化销售额。那这个策略是否就解决了卖报点销售优化的全部问题呢?答案是令人沮丧的。这两份报纸卖的虽然不错,而且至少40%的人都会同时买这两份报纸。但从整体上讲,这两份报纸的销售额所占的整个卖报点销售额的10%不到。因为,这两份报纸太便宜了。

现象二:

现在我们看另外一个现象:不同的人购买的东西是不同的,而且特征都比较固定。例如,一个带小孩的妇女的购物篮是这样的:《新京报》一份,《故事会》一份,另外一份是关于家庭生活的书籍。一个中年男人的购物篮是《环球时报》一份,《参考消息》一份。一对小情侣的购物篮是《意林》《恋上你的床》还有一份心理方面的书籍。但这无法直接用关联规则的方式挖掘到,因为这些购买特征在整体的销售中支持度很低。

但是在某一个特定人群中,支持度还是挺高的。比如我就看到了好多位女士的购买特征与那个带小孩的妇女的特征很相似。虽然具体买的东西不同,但在类别上呈现一定的稳定性。

第二种现象也很好理解,不同类型的人的行为是不同的,同类型的人行为有共性。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更精确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性。但可惜的是,这个卖报点并没有看到这第二种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商机,哈哈。

我的思考:

那第二种现象与最开始的第一类情况本质上是否一致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其实是一回事。第一种策略只是一种最粗放的数据统计结果的直接应用。而针对第二种现象,要做好针对其的销售优化,需要对数据做更深度的挖掘和分析:人群类型识别,将历史的购买者按照不同的购买行为分成不同的群组,以人群组为单位研究其消费特征。

如果把第一种策略叫做推荐,那第二种基于人特征的推荐就是个性化推荐

当然个性化也按程度分为:千人千面、千人百面,但这就是程度的问题了。

 

11
8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